The most courageous act is still to think for yourself. Aloud.
Coco Chanel
「最勇敢的行為是獨立思考,並大聲說出來。」
你自身的興趣愛好、做的唸的科系、從事的工作,曾被旁人指手畫腳腳過嗎? 而你當下的回應是什麼呢?
延續《The Daily Laws》第一週的尋找天命法則,本週我們該問問自己,即便找到了天命,當面對外界不看好、質疑批評的聲浪時,我們有多堅持走自己的路?
《The Daily Laws》: 送給2022的自己每天一則待人處世的錦囊妙計,用一年時間蛻變成更好的自己。
本週引述香奈兒的這句名言簡直神來一筆,Chanel這個品牌在現代是優雅高貴的代名詞,但起初創辦人香奈兒的風格並非當時巴黎時尚圈的主流,她的理念始終都是鼓勵女性獨立、勇於做自己,並非把自己包裝成社會大眾認可的大家閨秀。
書中沒有提及香奈兒「怪」在哪,因此我想分享這位傳奇人物究竟是怎麼個怪法,才能在殘酷的時尚圈立於不敗之地。
從「頭」開始,舒適才是時尚
在孤兒院長大的香奈兒,因美貌被包養,初次進軍巴黎上流社會。當時的女性時尚潮流強調繁複華麗的設計,衣服剪裁必定要緊身以凸顯女性曲線,長到拖地的裙擺才叫優雅,帽子更運用大量珍珠、蕾絲等繁複裝飾。
一般的情婦都會模仿貴婦的打扮,希望融入上流圈子,但香奈兒卻對這樣束縛女性的穿著十分不以為然,於是自己著手設計帽子。簡樸素色的帽子立刻幫香奈兒的知名度大開,讓她又開始在女性的洋裝上動腦筋。
黑色是死亡的顏色?我偏要它是時尚
隨著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女性踏入職場,香奈兒在意的是能否讓女性方便活動、行走靈活。 於是她反其道而行,在裙裝、緊身滿載的女裝市場中,異軍突起地加入男裝元素比如西裝外套、長褲,也將本來一般流行的長裙改短,為的都是讓女性在職場生活中更舒適自在。
當時美國開始大量生產黑色福特汽車,香奈兒以此為靈感,顛覆主流市場,設計黑色短洋裝,1926年Little Black Dress (LBD)就此誕生。起初只有喪禮才會穿黑色的法國人大肆批評這樣不吉利的顏色,但香奈兒簡約幹練的設計很快席捲巴黎,沒過多久LBD就擄獲巴黎人的心。
失去了舞台,就再找發光的地方
二戰結束後,巴黎的時尚圈迎來新秀迪奧 (Christian Dior) ,強調女性曲線美的風格再次主導流行。當時已經 71 歲的香奈兒,推出了斜紋軟呢套裝(tweed suit)。
無奈當時法國人無法諒解香奈兒於二戰期間和德國納粹軍官相戀,加上主流大眾口味偏好迪奧華麗的風格,香奈兒的設計已然在法國時尚圈過氣。
但相較於法國市場的冷淡,英美時尚圈對香奈兒敞開大門、極力推崇她的新作。當市場一片追求修身腰線時,弱化腰線的斜紋軟呢套裝,不儘讓身材較為平板的女性穿起來好看亮眼,也證明不刻意地追求性感,同樣能體面端莊。
風靡全球的Chanel 2.55包
香奈兒追求獨立自主的精神,也落實在品牌的包款之中。早期的女性包款以手提款式為流行大宗,香奈兒為了讓職場女性更有餘裕處理雜務,於是多加了一條鏈子在 包包上,解放雙手的鏈包款於是在1955年2月誕生。
鏈條的靈感哪來的呢?來自於香奈兒的孤兒院時期,看著舍監老掛在腰間的鑰匙鏈。如果香奈兒羞於這段過去、或者為了融入所謂的上流圈子而抹煞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,就不會誕生這些經典的設計,更不會名留至今了。
當你的聲音和身邊主流環境、意見相左時,到底該從眾還是隨順本心?我想香奈兒是最好的示範了。
本週有感法則
- Embrace your weirdness
擁抱你的怪咖面
堅持讓你奇特、怪異、與眾不同的部分,那才是你的力量來源。
- Avoid the false path 避免走錯路
這裡的走錯路,指的是「只尋求大眾認可、關注的路」。在追求社會主流期待而非自我實現時,久而久之內心的空虛匱乏感會愈來愈強烈。
- There are no superior callings
天命並無優劣之分
不要認為自己的願望很渺小不值一提,並不是非得要服務全人類、對社會有顯著貢獻才能叫做天命。他人眼中再微不足道的小事,只要是你願意投注心力耕耘的領域,都該被用心執行。
後記省思
有個現象非常有趣,有些人會關注追蹤已經有聲量的網紅、KOL、內容創作者,但如果他們身邊有人開始起步做這件事,他們反而會質疑你「是不是很想紅?」、「做這個要幹嘛?」另外有些人,會批評某些創作者的內容,「憑這種內容也有這麼多粉絲喔?」、「這麼粗淺的東西也能賣課程喔?」前者忘了有聲量的創作者也是從零開始累積的,後者則忽略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90分以上的高手才能分享資源,多的是需要70-80分的好手用更淺顯的方法來教零基礎的新手。
「因為他是XXX,所以他可以」是常見的誤區,同樣的行為名人做可以、身邊的張三李四不行,因為名人們得到了主流大眾的認可,身為無名小卒的你我沒有。但這是倒果為因,因為我們往往看不見名人崛起的過程,需要抵擋多少嚴苛的檢視批評才有今天的聲量。
被市場檢視不會是個舒服的過程,但同樣地,市場不會只有唯一的標準。得到了「認可」,對於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,有多少實質幫助?被主流意見困住、不敢踏出第一步、忠於自己,就什麼也不會發生。離開沒有位子給你的舞台,才有發光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