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結局解析:到底誰才能去美國?

當初先看完電影的友人拗不過我,透露結局有兩個人去了美國。

我腦中閃過的人選是澤北和流川楓,畢竟前者在漫畫中就透露那是他打完全國大賽後的規劃,而後者則和安西教練提過赴美念頭。兩強再次在異國對決,大銀幕上應該頗有看頭吧?

沒想到電影版結局令許多觀眾看傻眼:

澤北去美國打球合理,但究竟宮城去湊什麼熱鬧啊?

有觀眾認為,或許是為了致敬NBA史上第一位亞洲控衛球員、身高僅173公分的日本人田臥勇太,才把身高相近、同為控衛的宮城安排成他的替身吧。

但若用心理學的角度去看這個結局,我認為解讀起來更有意思。

繼續閱讀 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結局解析:到底誰才能去美國?

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三):選擇完整,而非完美

人生上半場的關鍵在於補強裝備、不斷磨練凸顯自我優勢;下半場卻恰恰相反,關竅在接納自身弱點、與之和平共處,而不是拼命想隱藏或消滅它。換言之,男性成長的最後一哩路,就是學會柔軟的力量。宮城正是湘北隊五人中,最為剛柔並濟、雌雄同體的角色。而這當然不是天性如此,就如同他需要不斷苦練以克服身高劣勢,要學會柔軟,其實並不比學會剛強要來得簡單。

繼續閱讀 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三):選擇完整,而非完美

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二):成為孤兒的必要

男英雄旅程的初始,必須要是孤兒。喪父設定對於少年漫畫、甚至漫威電影都相當必要,相對於母親角色代表的「保護、養育、包容」,父親角色象徵著「面對世界的方式」,在男性成長歷程中影響力極其巨大。

繼續閱讀 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二):成為孤兒的必要

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一):面對現實的能力

漫畫版的灌籃高手,正是英雄旅程的腳本,完美詮釋男性成長歷程的上半場:屠龍打怪、取得外界認可與成就。球場就像真實人生,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、學經歷如何,你一定會希望自己有某種類似櫻木花道的「天賦」,等著被更大的舞台看見。但許多觀眾批評,電影版賣的只是情懷、失去了熱血的感覺。將主角從櫻木替換成宮城,恐怕是許多漫畫迷不解的一大重要更動。我倒覺得,宮城作為主視角的設定,反而更符合現實人生。

繼續閱讀 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一):面對現實的能力

《比起喜歡自己,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》:不帶價值判斷的自我接納

書中拋出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,讀者不能期待被動地吸收,而是必須主動挖掘自己的內心,畢竟沒有人能比我們更能親近自己。愛自己,就是當一面不修圖的鏡子,如實的接納、呈現自己的內在樣貌。鏡子不會說話、不帶價值判斷,就只是客觀地、靜靜地映照出我們的狀態。

繼續閱讀 《比起喜歡自己,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》:不帶價值判斷的自我接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