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一):面對現實的能力

為什麼《灌籃高手電影版》的主角是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(一):面對現實的能力

英雄旅程,是許多電影、漫畫、小說的萬用公式。

只要是故事—特別是能被記住的好故事,大致上都會有這樣的架構:展露頭角(或與眾不同)、遭受挫敗、刻苦磨練、成功屠龍、取得榮耀。這個公式之所以萬用,是因為它十分貼近當代人的共同生活經驗,劇本愈類似,引起的共鳴愈大。

漫畫版的灌籃高手,正是英雄旅程的腳本,完美詮釋男性成長歷程的上半場:屠龍打怪、取得外界認可與成就。球場就像真實人生,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、學經歷如何,你一定會希望自己有某種類似櫻木花道的「天賦」,等著被更大的舞台看見。

但許多觀眾批評,電影版賣的只是情懷、失去了熱血的感覺。將主角從櫻木替換成宮城,恐怕是許多漫畫迷不解的一大重要更動。

我倒覺得,宮城作為主視角的設定,反而更符合現實人生。

榮格心理學認為,人的內心狀態創造了外在的現實。因此創作者的作品,就會恰如其分地反應他們當下的內在成長歷程。漫畫版完結篇時,井上雄彥才29歲,正值英雄旅程的上半場,設定的主角自然會是櫻木。

櫻木相當稱職地符合讀者的帶入式期待:擁有亮眼的先天優勢、天不怕地不怕,以門外漢之姿最終成了湘北的主力球員。他象徵的是從無到有,不斷屠龍以證明自我價值的成長階段。對於想要在社會舞台擁有掌聲、地位的男性而言,這個設定再熱血不過了。

電影版主角換作宮城,無疑是給觀眾重重一擊:「這才是現實!」

當理想和現實有差距,必須先學會落地的能力

宮城身高只有168公分的初始設定十分耐人尋味。翻遍整部漫畫,每隊的先發球員動不動就是185公分起跳,這意味著什麼?

宮城才是絕大多數人的縮影。

但這個縮影卻讓人看了很刺眼。觀眾和讀者習慣將自己帶入主角視野、跟著主角去冒險,因此一旦主角有了明顯缺點缺陷時,引起的不舒服,無非是讀者被逼著面對:其實自己沒那麼好、沒那麼強。

櫻木雖然是籃球門外漢,但他的硬體條件可說是天生打籃球的料,甚至球齡不到四個月就能成為主力先發。這樣的人設放到現實生活,說得誇張一點,就像是肯努力自行創業的富二代,大家會認為你的成就多半得歸功你投胎投得好,畢竟太過幸運不接地氣了。

反觀宮城是湘北隊中硬體條件最差的人,他固然也有天份,但比起櫻木,宮城的天份更需要努力過後才會被看見。

在漫畫裡,每個初次和湘北隊交手的隊伍,許多對手一開始對上櫻木,都會因為他的身高和氣勢而心生忌憚,要到後面櫻木自己浮躁露出馬腳,對方才知道他是生手。但只要一看到宮城控球,無一例外都會輕蔑地說:「哪裡來的死矮子?」

矮,是宮城的硬傷,也是成就他的最大推手。宮城沒有其他人的身材優勢,也因此他早早就認清現實,不會有過份不切實際的期待,不會只是空想自己有尚未發揮的某種天賦、只不過是懷才不遇等等。

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缺陷,是男性屠龍的必經考驗。能夠意識到自己相較他人原來是平凡的,才會是改變的起點。

於是宮城一次又一次用過人的速度和靈活的助攻證明自己的價值。如果他只是在腦中想著「我果然是天才」、不屢屢面對那些看扁自己的人、不從輕飄飄的幻想中落地,配上他的身高,恐怕就是更刺眼的真實魯蛇人生了。

💡延伸閱讀:

     為什麼灌籃高手電影版的主角是
  「他」?三個理由看男性的成長之路
  (二):成為孤兒的必要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