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來連結:
《解讀童話: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》
2007年迪士尼拍了部結合動畫與真人的電影「曼哈頓奇緣」(Enchanted),講述童話中的公主誤入現實生活的故事。
為什麼童話題材總是能跨越年齡限制、擄獲人心呢?根據榮格的看法,夢境是個人的潛意識,而童話則是集體人類的無意識,每一則童話故事都在反映某個人類遭遇的集體困境、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。
童話之所以不會過時,正是因為它用象徵手法呈現了人們的真實集體經驗,而美好的結局也給深陷困境的我們心靈慰藉— 如同「曼」片的片尾曲所唱的:
“Storybook endings, fairytales coming true. Deep down inside we want to believe they still do.”
故事來到尾聲,童話即將成真。在我們內心深處,我們希望那都是真的。
作者馮法蘭茲是公認童話心理學權威,本書是她的解讀童話系列首作。書中提及如何拆解故事架構、如何運用心理學法則詮釋故事文本,並以「三根羽毛」童話為例示範解讀。
解讀童話步驟
- 留意開場與結局人物角色、數量
- 找出故事中的難題與困境
- 找出劇情轉折與結局
許多童話的開場都有人物性別比例不協調的狀況,例如國王有三個兒子,但卻絕口不提皇后;沒有夫婿的皇后和公主相依為命的主題也很常見:這就是人類無意識中陽性能量和陰性能量失衡的狀態。
故事開頭通常都會有個懸而未決的難題,例如「沒有子嗣的夫妻」、「需要幫公主或者王子找婚配」等,這個難題即是人類的集體困境。沒有子嗣意味著缺乏創造力、生活如同一灘死水;尋找婚配代表追尋內心缺乏的陽性或者陰性能量。
劇情的轉折,就是伴隨心靈成長而來必要的衝擊,經過整合,才得以被我們納入意識當中,不再造成我們情緒上的困擾。例如英雄的冒險旅途中總會遇上反派角色,而反派角色其實象徵著人格陰影,英雄和反派的對戰,即是我們對抗自身陰暗面的過程。唯有當我們意識到陰影(反派)的存在,我們才能將它收編、知道和它共存的方法,完成自我整合。
必須說若無榮格心理學相關先備知識的話,閱讀到後半章節會倍感吃力。作者本身通曉多國語言,且於文學、歷史等領域底蘊深厚,故能大量擷取跨領域的類比進行文本分析,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過於艱深,之於非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讀者更是如此。如果對童話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,不妨先從呂旭亞老師的作品「公主走進黑森林」入門。